Home 首頁
office0002.JPG

訂閱會訊


本會電子報


接收 HTML?

為無聲之物發聲 英國藝術史學家獲頒唐獎漢學獎 PDF 列印 E-mail
作者是 Administrator   
週四, 23 六月 2022 14:33

 



2022
年唐獎漢學獎授予潔西卡羅森(Jessica Rawson)教授,以表彰其精研中國藝術文物之成就。羅森教授視野宏闊,見解精準,為無聲之物發聲,再現人之所未見;審美觀物,傳承薪火,賦予華夏古典嶄新意義。

不同以往得獎者多集中在文學、歷史與思想史領域,著重文字書寫,羅森教授則以藝術史與物質文化研究見長,關注考古出土的器物,使人們看見藝術品所承載的歷史文化,豐富漢學內涵,展現唐獎漢學獎作為世界大獎的開闊格局及視野。

羅森教授為牛津大學中國藝術與考古教授,專研中國青銅器、玉器,關注層面尤其著重中國與中亞鄰國的交流。她近年的研究從馬匹貿易切入,考察沿著絲路與歐亞草原諸族的馬匹貿易。羅森教授指出,歐亞大陸上各個族群都有一套談論器物的傳統,其中蘊藏著所謂視覺系統(visual systems),使人們得以依據社會、信仰或其他層面上的概念、慣例或預設,將器物分門別類。因此也意味著其器物的材質、形式與裝飾具有特定的組合模式。每個社會的傳統與視覺系統都是獨特的,需經過學習才得以熟悉,也深深地影響人們如何看待與解讀所見之物。這樣的視覺系統一旦進入新的脈絡,它們先前所承載的意義將慢慢淡去,進而與不同文化產生新的聯結。藉由視覺系統的研究,能夠釐清西方古典建築的裝飾是如何傳播到西亞,接著沿著絲路來到中國,最終體現在佛教石窟的造型上。這些交流為中國的藝術掀開了全新的一頁,而後隨著蒙古西征,中國藝術的樣貌也反過來傳播到西方世界。

羅森教授的研究亦對中國古代墓葬文化有深刻的洞見。古代墓葬為其墓主提供了一個完備的死後世界。商周的豎穴土坑墓以青銅器和玉器陪葬,這些器物不但為墓主提供了禮儀及身份所需的物品,也提供戰爭所需的兵器和馬車。秦代以來的墓葬發生了許多大變化,其中以兵馬俑的出現最為突出。秦始皇陵不僅僅有軍隊,墓中的車馬廄、朝臣、百戲、官員、嬪妃,以及天地星辰的圖像,都為秦始皇的死後世界而創造,陵墓成為墓主的微縮宇宙。

羅森教授的貢獻不僅止於開創性的學術研究。她致力於促進東西方藝術、文化與學術的交流及認識,更在學術範疇之外,向普羅大眾推廣中國文明之博大精深。因博物館任職經歷,羅森教授身兼學者與實務執行者兩種身分,她策劃展覽所帶來的影響力早已有目共睹。即便離開大英博物館轉任牛津教授,她仍繼續為大眾展現中國多元的樣貌。如2005年末至2006年初,在英國皇家藝術學院舉辦的「盛世華章康、雍、乾三代帝王」(China: The Three Emperors, 1962-1795)特展,即是由羅森教授策劃,向西方社會鮮活重現古老東方文物豐富的藝術內涵。

羅森教授出生英國倫敦,畢業於劍橋大學及倫敦大學亞非學院,曾任大英博物館東方文物部主任、牛津大學莫頓學院首位女院長,亦曾出任牛津大學副校長。羅森教授身為一位執行者,主持大型研究計畫,大大地提升了英國與歐洲學界對中國研究的重視。2011年至2016年,跨國研究計畫「中國與內亞:改變了中國的文化交流(西元前1000年至西元前200年)」(“China and Inner Asia: Interactions Which Changed China (1000-200 BC)”)獲英國最大的學術研究資助單位利華休姆基金會(Leverhulme Trust)獎助。羅森教授與中國學者共同主持,聯合多國專家一同檢視中國、伊拉克、伊朗、中亞的出土文物,與各地博物館的藏品,試圖回溯物質文化的傳播。

而在校園之內,羅森教授促成各國學者至牛津大學進行學術交流,且不遺餘力地支持並培養世界各地的學生,其中有多位如今已成中國藝術與考古領域中的重要學者。羅森教授亦為牛津大學爭取到利華休姆基金會以十年為期的獎助計畫,以支持校內當代中國研究的發展。此計畫獎助了四個學術職位,實質地擴大中國研究的規模,也間接促成了隨後2008年牛津大學中國中心(University of Oxford China Centre)的成立。

羅森教授於1990年榮膺為英國國家學術院院士(British Academy),2002年因其在東方研究的貢獻獲英國女王授勳封爵(DBE),2012年獲選為美國藝術與科學院(American Academy of Arts and Sciences)外籍名譽院士,2017年獲頒弗瑞爾獎章(Charles Lang Freer Medal)。2022年唐獎漢學獎授予羅森教授,肯定其在中國藝術與考古領域的成就,不僅為該領域開創了嶄新局面,更加深了人們對中國文明的認識。

關於唐獎
有感於全球化的進展,人類在享受文明與科技帶來便利的同時,亦面臨氣候變遷、新傳染疫病、貧富差距、社會道德式微..等種種考驗,尹衍樑博士於201212月成立唐獎,設立永續發展、生技醫藥、漢學及法治四大獎項,每兩年由專業獨立評選委員會(邀聘國際著名專家學者,含多名諾貝爾獎得主),不分種族、國籍、性別,遴選出對世界具有創新實質貢獻及影響力的得主。每獎項提供5千萬獎金,其中含1千萬支持相關研究教育計畫,以鼓勵專業人才投入探索21世紀人類所需,以頂尖的創新研究成果及社會實踐引領全人類發展。



 

 
開發COVID-19 mRNA疫苗三科學家獲唐獎「生技醫藥獎」 開創以RNA為療法的醫學新時代 PDF 列印 E-mail
作者是 Administrator   
週四, 23 六月 2022 11:10

曾連續二屆「生技醫藥獎」得主於領獎後再獲諾貝爾獎的唐獎,19日「生技醫藥獎」得獎人名單揭曉格外受到全球矚目!上午10時,唐獎正式公佈第五屆「生技醫藥獎」得獎名單,將獎項授予成功開發新型冠狀病毒(SARS-COV-2mRNA疫苗的三位關鍵科學家:卡塔林·卡里科(Katalin Kariko)、德魯·魏斯曼(Drew Weissman)和彼得·庫利斯(Pieter Cullis),以表彰其發現關鍵的疫苗學觀念和方法,進而成功開發對抗新冠肺炎(COVID-19)mRNA疫苗。

201911月起至今2年多,COVID-19打亂了全世界的腳步,造成人類生命、健康的重大危機,也重創全球經濟。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數據顯示,截至目前,全球COVID-19確診數超過52千萬人,627萬人更因此死亡。而BioNTechModerna僅用不到12個月,就成功開發了SARS-COV-2的疫苗,在全球各地挽救了數以百萬人的生命,可歸功於三位得主的開創性貢獻。其中,卡塔林·卡里科及德魯·魏斯曼發明了降低mRNA免疫原性1的方法、彼得·庫利斯開發了脂質奈米顆粒系統,用以傳送mRNA疫苗。

要將RNA送進人體有兩大挑戰,首先,RNA會觸發先天性免疫反應;其次,RNA在人體內極易降解,難以送達標的細胞或器官。三位得主開發的新平台使用經過核苷2修飾,可逃脫免疫系統的mRNA,克服了合成mRNA會被先天性免疫系統辨識而引發嚴重發炎反應的問題,並藉由脂質奈米顆粒的包裹保護,將mRNA有效送入人體細胞,由其自行產生病毒的棘蛋白,進而誘發B細胞產生中和抗體、訓練T細胞攻擊受感染的細胞等一系列適應性免疫反應。

三位得主的突破性發現與創新技術,是SARS-COV-2疫苗能被快速開發的關鍵。且這些技術不僅徹底改變了疫苗學,更是蛋白質療法的典範轉移,正式宣告以RNA為療法的醫學新時代來臨。有別於前者開發時間久、製造經費高,mRNA技術讓細胞成為生產所需蛋白藥物的工廠,不但可大量生產且價格相對便宜,未來還可應用在其他病毒疫苗、個人化精準癌症疫苗、人類免疫缺陷病毒、甚至過敏病...等多重疾病的治療領域。

卡塔林·卡里科博士在匈牙利接受教育,並於1985年移居美國,專門研究RNA及其化學合成,使能在體外/體內的細胞中有效生產蛋白質。她有系統且嚴謹地解決了將RNA使用在疫苗學和治療中的許多問題。在1990年代,作為賓夕法尼亞大學的兼職教授,卡里科博士全心投入開發用於蛋白質療法中的體外轉錄信使RNA(mRNA),並試圖了解RNA媒介免疫反應的機制。她與她的同事德魯·魏斯曼博士一起證明了mRNA會被類鐸受體(TLRs)註3辨識,從而參與先天性免疫反應。若將mRNA注射到動物體內,會導致嚴重的發炎反應及死亡。但若mRNA的核苷經過修飾,如同一些自然存在的RNA,就不會引發這些反應,最終,他們成功找出了重要的核苷修飾,並創造了不會引起發炎的隱形 (stealth) RNA。卡里科博士從2013年開始與BioNTech RNA Pharmaceuticals藥廠合作,一路從副總到2019年升為資深副總,並參與了BNT疫苗的開發。

德魯·魏斯曼博士是賓夕法尼亞大學疫苗研究的羅伯茨家族教授,他於1997年在該大學開設了他的實驗室,專門研究RNA和先天性免疫系統生物學,也曾在美國國家衛生院從事HIV相關研究。在與卡里科博士合作之前,他就已經投入以RNA作為疫苗的研究。他們倆在2005年發表了經過核苷修飾的RNA是非免疫原性的重要發現之後,魏斯曼博士一直積極投入於將該技術應用於開發能抵禦HIV和Zika病毒等病毒感染之RNA疫苗。身為免疫學專家,魏斯曼博士和卡里科博士的合作促成了這些重要發現,他們共同擁有非免疫原性、經核苷修飾的RNA應用之美國專利,更為BNT及Moderna疫苗奠定了基礎

物理學博士的彼得·庫利斯是脂質奈米顆粒的開發先鋒,也是英屬哥倫比亞大學的教授,更是從分子層面研究膜結構和功能以開發有效治療藥劑的領導者。他製造由PH值調控的陽離子化非對稱性雙層脂質,能包覆帶陰離子的大分子如DNA、 RNA,並透過調控PH值使核酸藥物被包裹、儲存或釋放至人體細胞。這對於開發RNA疫苗至關重要,因為RNA非常不穩定,且難以有效地傳送到細胞中。他透過使用模型膜系統來研究脂質在膜中的作用,該系統促成了工程脂質體奈米顆粒(LN或LNP)系統,能傳送常規與核酸基底的藥物。庫利斯博士的經典論文每篇都被引用超過2000次,且大部分FDA獲准或用於緊急醫療用途的脂質奈米顆粒都依賴於他的技術。庫利斯博士的新技術使他成為11家公司的創辦人。2014年,他開始與魏斯曼博士合作,當時其正在和BioNTech合作開發RNA疫苗,他們需要庫利斯博士在傳送系統方面的專業知識。

附註:資料來源為維基百科

1:免疫原性是指某抗原或其表位能作用於T細胞、B細胞的抗原識別受體,進而誘導機體產生體液和/或細胞介導免疫應答的特性;此抗原則可稱為免疫原。

2:核苷(英語:Nucleoside)是一類醣甘胺glycosylamine)分子,組成物是鹼基加上戊醣(環狀核糖去氧核糖),依戊醣的結構不同,分為兩大類:核糖核苷去氧核糖核苷。這些核苷加上一個磷酸基團就是核苷酸,為DNARNA的組成單位。

 

3:類鐸受體是單次跨膜蛋白,識別侵入體內的微生物進而活化免疫細胞的反應,在先天性免疫系統中起關鍵作用。

關於唐獎

有感於全球化的進展,人類在享受文明與科技帶來便利的同時,亦面臨氣候變遷、新傳染疫病、貧富差距、社會道德式微..等種種考驗,故尹衍樑博士於201212月成立唐獎,設立永續發展、生技醫藥、漢學及法治四大獎項,每兩年由專業獨立評選委員會(邀聘國際著名專家學者,含多名諾貝爾獎得主),不分種族、國籍、性別,遴選出對世界具有創新實質貢獻及影響力的得主。每獎項提供5千萬獎金,其中含1千萬支持相關研究教育計畫,以鼓勵專業人才投入探索21世紀人類所需,以頂尖的創新研究成果及社會實踐引領全人類發展。

 


最近更新在 週四, 23 六月 2022 14:30
 
傑佛瑞•薩克斯獲頒唐獎「永續發展獎」 肯定其在跨領域永續科學的主導角色 PDF 列印 E-mail
作者是 Administrator   
週三, 22 六月 2022 17:55

為了世界更美好的未來,每兩年遴選一次的世界學術大獎唐獎,6月18日起一連四天於台灣台北揭曉第五屆唐獎得獎人名單。18日首先公布唐獎「永續發展獎」得獎人,由曾任三屆聯合國秘書長之特別顧問、現任哥倫比亞大學永續發展中心主任、聯合國永續發展解決方案網路(SDSN)主席,對於永續發展目標(SDGs)的制訂與倡導貢獻良多的國際知名經濟學家傑佛瑞•薩克斯(Jeffrey D. Sachs)獲獎,唐獎肯定他在跨領域永續科學議題上的主導角色,以及其所創可應用於鄉村、國家和全球的多邊行動。

當今人類正共同面對環境汙染、極端氣候、能源危機、Covid-19造成的健康、社會經濟衝擊,以及因一些區域衝突所引發的糧食短缺與通貨膨脹等種種嚴峻的考驗,身為國際知名經濟學家,薩克斯教授不僅在債務危機惡性通膨計畫經濟過渡到市場經濟減少貧窮等專業領域有開創性的研究成果,針對全球永續發展所面臨的複雜問題,他更結合全球經濟、公共健康、公平正義與永續性等不同面向,提出開創性的跨領域方法,協助永續發展成為一個可被學術研究及評量實踐的整合性領域。不論在學術領域、對世界領袖的建言、教育創新和全球永續發展推動與具體實踐上,薩克斯教授均顯示其為具備人文關懷、有願景及具影響力的領導者。

有關開創性的跨領域方法,傑佛瑞•薩克斯曾2002-2006年,代表聯合國秘書長安南主持聯合國千禧年計劃 (Millennium Project),其主要任務是提出具體可行的行動方案來達成8項千禧年發展目標 (MDGs)1。其顯著的計畫成效表明了MDGs可藉由科學、技術及公共政策的最佳實踐來達成。而聯合國依據20059特別會議之建議,而後在2006-2015年間針對非洲鄉村問題所制定的千禧年鄉村計劃(Millennium Village Project),亦是由薩克斯教授負責,此計劃選定於塞內加爾、奈及利亞、衣索比亞10個國家執行,計畫進行的10年期間,不管是增加農業生產、減少幼童發育遲緩及降低嬰幼兒死亡率上都有可觀的成果,影響人數高達50萬人。其運用整合性鄉村發展來達成MDGs的模式,後續更被不少國家複製應用於減少貧窮的相關計畫中。

在促成永續發展目標(SDGs)方面,基於MDGs的執行經驗,傑佛瑞•薩克斯一開始便參與了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 2倡導與推動。SDGs為發展全球永續未來的藍圖,2012年於巴西里約的第三次地球高峰會(Rio+20)首度被提出,針對全球面臨的貧窮、不平等、氣候變遷、環境惡化等挑戰,制定出包含「終結貧窮」、「健康與社會福利」、「減少不平等」、「氣候行動」、「保育海洋生態」17項目標,其下還包含169項細項目標以及232項指標,以協助具體量化與追蹤執行成效。薩克斯教授在MDGs顯著的執行成果,以及其於幕前與幕後的大力奔走,對於影響各國接納17SDGs作為MDGs的後續計畫與達成共識方面,均有極大的貢獻。

為了推動永續發展目標(SDGs),同年(2012) 薩克斯教授在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的領導下,建立並主持由大學及智庫組成的全球性組織聯合國永續發展解決方案網路(SDSN)作為協助各國實施及達成SDGs的全球知識支撐系統與最大智庫,發表許多具影響力的報告及學術研究成果、提供線上課程並每年舉辦數百場和SDGs相關的會議,目前SDSN在全球137個國家有47個網路及1600多個組織成員。

在對抗人為所導致的氣候變遷方面,傑佛瑞•薩克斯了解制定氣候治理中長期政策架構的重要性。針對「深度減碳」議題,他帶領並完成對全球極具影響力的「深度減碳路徑報告書」,針對世界15個主要國家,就能源轉型、產業轉型、科技研發與政府治理等面向,提出具體可執行的深度減碳計畫。此報告書在20149月提交給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表明在到達2050年前的數十年期間,各國能如何找出適合自己國家的減碳途徑,既能維持一定程度的經濟發展,也具備技術可行性。後續許多國家也依循此研議,制定了相應的深度減碳路徑。

2015年通過的巴黎氣候協定上,傑佛瑞•薩克斯也有重要的參與。長期以來,在全球氣候治理的議題上,他一直是協助研議關鍵政策的重量級學者。在巴黎氣候協定密集協商的階段,在幕後參與了法國、美國和其他一些國家對於協定內容及如何達成協定的討論。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及巴黎氣候協定,被讚許是全球要達成永續發展的兩個重要支柱,薩克斯教授在這兩個重要支柱中扮演獨特且關鍵性的角色

在提供各國重要諮詢方面,身為國際知名的經濟發展、總體經濟及對抗貧窮的專家,傑佛瑞•薩克斯也曾對多個面對複雜經濟挑戰的國家提出諮詢建議,包括終止通貨膨脹(波利維亞、祕魯、波蘭)、債務減免談判(波利維亞、巴西、波蘭)、導入市場經濟(波蘭、俄羅斯)、國家新貨幣發行(愛沙尼亞、斯洛維尼亞)、區域發展推動(中國)與擴大健康體系規模(衣索比亞、迦納、印度等)。幾個國家授予薩克斯教授該國最高之榮譽,以感謝他在經濟改革過程中所做的貢獻。

1.千禧年計劃 (Millennium Project)1.消滅極端貧窮與飢餓。2.普及初等教育。3.促進性別平等並賦予婦女權利。4.降低兒童死亡率。5.改善產婦保健。6.防治愛滋病、瘧疾以及其他疾病。7.確保環境永續。8.促進全球合作與發展。

2.永續發展目標(SDGs)1.終結貧窮。2.消除飢餓。3.健康與社會福利。4.優質教育。5.性別平權。6.淨水及衛生。7.可負擔的潔淨能源。8.有尊嚴的工作及經濟成長。9.工業化、創新及基礎建設。10減少不平等。11.永續城鄉。12,責任消費及生產。13.氣候行動。14.保育海洋生態。15保育陸域生態。16和平、正義及健全制度。17.多元夥伴關係。


【關於傑佛瑞•薩克斯】

1954年出生於美國密西根州底特律的薩克斯教授,於哈佛大學完成經濟學的學士 、碩士及博士學位,1980年拿到博士後不到4年時間就成為哈佛大學的正教授。曾任哥倫比亞大學地球學院主任、三屆聯合國秘書長之特別顧問。一生獲獎無數,包括法國榮譽軍團騎士勳章 (依法國總統令頒授) 、印度能源與資源研究所 (TERI) 永續發展領袖獎、日本旭硝子基金會藍色星球獎等,並於世界各地獲頒38個榮譽博士學位。他發表了數百篇學術論文及多本書籍,其中三本:「貧窮的終結」、「66億人的共同繁榮:破解擁擠地球的經濟難題」 和「文明的代價」還榮登紐約時報暢銷書


【關於唐獎】

有感於全球化的進展,人類在享受文明與科技帶來便利的同時,亦面臨氣候變遷、新傳染疫病、貧富差距、社會道德式微..等種種考驗,故尹衍樑博士於201212月成立唐獎,設立永續發展、生技醫藥、漢學及法治四大獎項,每兩年由專業獨立評選委員會(邀聘國際著名專家學者,含多名諾貝爾獎得主),不分種族、國籍、性別,遴選出對世界具有創新實質貢獻及影響力的得主。每獎項提供5千萬獎金,其中含1千萬支持相關研究教育計畫,以鼓勵專業人才投入探索21世紀人類所需,以頂尖的創新研究成果及社會實踐引領全人類發展。

 

最近更新在 週四, 23 六月 2022 14:25
 
«最先前一個12345678910下一個最後»

第 6 頁, 共 20 頁
廣告看板
分會會址:台北市大安區辛亥路三段188號7樓706室;電話:+886-2-81619999 分機7266;
傳真:+886-2-81619998;E-mail:tciae.org@gmail.com
Copyright © 2010 TCIAE. All Right Reserved.
 

線上人數

現在有 14 訪客 在線上

會員登入